【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始於需求科學分析

【體路專欄】運動需要使用到各組肌肉,但肌肉越大越強是否就代表越好呢?2013年美國攝影師 Howard Schatz拍攝了125位運動員「打赤膊」的相片,把運動員的身形體態盡現在我們眼前。即使每一位運動員在個別運動項目中都達到頂尖水平,但每個人的體型卻非常不同,高矮肥瘦應有盡有。其實,這是由於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各有不同的需求。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肌腱炎,好難醫?

【體路專欄】「我傷咗條筋!」相信對於常做運動的朋友而言,這句說話應該並不陌生。不過,筆者發現仍然有不少人混淆「筋」和「韌帶」。一般人稱的「筋」,其醫學名為「肌腱」,是肌肉連接骨頭的部分;而「韌帶」則是連接骨頭與骨頭之間,其彈性一般比肌腱堅韌。當我們運動時,肌肉反覆的收縮會經肌腱把力量傳到連接的骨頭,令關節活動。這一拉一放的動作,使肌腱承受著一定程度的拉扯力、剪力或擠壓。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體育運動與公共健康的大趨勢

【體路專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幾乎每個人的生活也在某程度上受到影響,加上媒體日復一日的廣泛報道,令大眾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世紀傳染病上。不過,在奮力抗疫的同時,大家也不要忽視本地甚至全球均正面對另一個重大的健康挑戰—非傳染病。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如何融合「耐力訓練」與「體能訓練」?

【體路專欄】長跑、公路單車和三項鐵人等運動都屬於耐力項目,其特色是長時間和長距離。由於運動員需要有足夠的有氧能力及肌耐力應付比賽,因此,耐力項目的訓練量往往會比短距離項目較大。以馬拉松為例,業餘馬拉松跑手的訓練量可達到每週60至120公里,而專業的高水平跑手的訓練量甚至更多。雖然耐力項目的訓練強度比短距離項目為低,但大量耐力訓練對運動員的身體亦造成不少壓力。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PRICE、PEACE & LOVE – 運動受傷後的「代價」及「愛與和平」

【體路專欄】除了要付出應有「代價」,還需要「愛與和平」,才能有效地治療運動創傷。讀者或許感到有點「玄」,但請繼續耐心閱讀下去,很快就會明白所以。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疫情下游泳 Do & Don’t

【體路專欄】大約一個月前,筆者在本專欄與讀者分享了疫情下的「運動醫學新常態」。一個月過去,康文署開放不少場地供市民使用、各體育總會的訓練和比賽陸續展開、香港職業足球順利從開始練習和比賽到容許觀眾進場(甚至「爆棚」),還有香港體育學院的精英運動員成為優先群組,將會陸續展開疫苗接種。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疫情下運動要「護心」

【體路專欄】新冠病毒疫情持續了一年多,暫時未見完結之日,市民必須繼續保持防疫意識,慎防感染。其實,新冠病毒誘發急性心臟創傷的情況十分常見,而且很多是隱性的,包括急性心肌炎、心肌衰竭、心律不正,也有可能引致血管栓塞而心臟病發。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科研的發展和展望

【體路專欄】在大眾眼中,科學家和學者往往予人安靜內向的印象,通常獨自專注工作。不過,筆者認為運動醫學及科學範疇的學者埋首研究之餘也非常熱愛運動,可謂動靜皆宜。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淺談「體能教練」與「私人體適能教練」的定位

【體路專欄】你會去健身室鍛鍊身體嗎?你又是否在教練的正確指導下鍛鍊身體?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認識「運動物理治療師」

【體路專欄】對於本港註冊物理治療師的工作,筆者相信各位讀者也有一定的認識。一般而言,剛畢業的物理治療師會先到公立醫院工作,為不同醫學專科的患者提供骨關節康復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及心肺康復治療、中風康復治療、手術前後的治療及紓緩治療等等。除了公立醫院外,本港亦有部分物理治療師於私家醫院、診所、護老院舍或非牟利機構工作。

【體育專題】香港運動科學及醫學接上世界軌道 全職業餘同樣專業

【體路專題】昔日運動受傷,一般市民或會自行塗塗跌打酒、簡單按摩受傷位置了事。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生活上每一細節都幾乎關係到大數據,除了精英運動員可以靠運動科學去提升表現外,醫學上亦有更多方法去預防受傷,除可延續運動員的生涯外,一眾香港運動科學及醫學的學者,多年來亦帶領專業人士於社會各界上宣揚運動科學及醫學,目的希望將香港人的健康指數提升,盼將來愈來愈多市民擁有基本的運動醫學及科學知識,在享受運動之餘,同時減低受傷機會。

全新健康與訓練手機app:HK FitNuts

【體路資訊】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香港營養師協會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早前推出攜手研發的健康與運動訓練智能手機應用程式 ── 營運港健康(HK FitNuts),為香港人提供尤如有私人營養師及體適能教練在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