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休息恢復是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中「浸冰水浴」(Cold Water Immersion)在運動界盛行已久,獲不少運動員推崇為恢復良方。但它的原理、做法和效果是否有科學依據?本文將深入淺出探討。
(一)基本原理
冰水浴是指在運動後將身體暴露在低溫水中(通常低於攝氏15度)。專業訓練中心常設有特製冰水池或冰水桶,一般人也可在浴缸中加冰自製。冰水浴的原理包括:
– 血管收縮:減少發炎和腫脹
– 降低肌肉溫度:減緩細胞受損的代謝反應
– 減慢神經傳遞:放鬆肌肉
– 鎮痛效果:冰水帶來麻痹感,減輕疼痛
– 促進血液循環:水壓幫助血液從四肢回流至心臟,加快養分輸送
– 安慰劑效應:心理作用也可能帶來正面影響

(二)相關科學研究
雖然浸冰水浴已實踐多年,但早期缺乏系統性研究支持。直到2012年,有英國研究團隊發表一篇綜合分析[註1] ,顯示冰水浴雖對恢復力量無顯著作用,但能明顯減少運動後96小時內的肌肉痠痛和細胞受損,並加快爆發力恢復,對短期復原和運動表現可能有幫助。
但同時間。亦有學者對浸冰水浴的長期效果有保留。例如有研究提出證據指出恆常浸冰浴來抑壓DOMS/正常發炎反應出現,反有機會阻礙肌肉自然生長,長遠影響訓練成效。肌肉在訓練後良性撕裂然後修補,本是與生俱來的機制,故理論上身體只要經過適當休息,也會自然復原變得強壯,浸冰過度或弊多於利。
(三)實踐建議
運動員和教練在決定是否採用浸冰浴方法時,可視乎不同訓練周期的目標和運動頻率。舉例說,若練習本身非太頻密,而目標又是讓身體習慣新的訓練刺激,浸冰浴未必是最佳的復原方法。相反,在頻繁的比賽季節(例如連續數天有賽事),DOMS和酸軟疲勞帶來的短期不適確會干擾表現。為了維持每場賽事的穩定發揮,此時運用浸冰法或會比較適合。具體建議如下:
1. 時機:劇烈運動後1小時內進行。
2. 時間與溫度:建議浸泡11-15分鐘,水溫介於11-15度。時間過長或溫度過低可能不利恢復,甚至引發低溫反應。
3. 水溫調整:若感到不適,可改用清涼水(約15-25度)。研究顯示,清涼水療效果同樣正面,且更適合業餘愛好者。
4. 浸泡高度:初次嘗試可先浸至腰部以下,避免浸至胸膛以上,以免核心溫度過低造成不適。
註1: Leeder J, Gissane C, van Someren K, Gregson W, Howatson G (2012) Cold water immersion and recovery from strenuous exercise: a meta-analysis. Br J Sports Med 46: 2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