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or.編者的話|談體育記者與運動員的微妙關係



【體路專欄】巴黎奧運及殘奧會曲終人散。早於奧運展開前半年,各體育傳媒都爭取時間在不打擾運動員最後備戰階段下,邀約訪問談談奧運目標、說說進軍巴黎的辛酸點滴。直至今天賽事落幕,想談不止是體記的備戰與運動員同樣辛酸,更盼為奔波勞動的體記們寫下實況,寫下我們採訪時堅持的態度。

今屆奧運再次由政府購入直播權,多個免費電視台直播,不少現役或退役運動員都獲邀擔任主持或評述員,身處巴黎的小編,有時在趕稿剪片之際,亦開著直播聆聽評述員的分析。猶記得一次評述中,有前輩運動員提及當運動員時與體育記者之間的關係,提及比賽期間記者的採訪為他們帶來壓力。聽罷,我當然理解運動員與體記間互相的壓力,這也是不同版面記者與受訪者之間一直學習的課題,不過避免觀眾不了解下曲解,故特別希望寫寫我們體記的感受。

我們的工作及使命,相信形容體記是港隊「頭號粉絲」也沒錯,畢竟沒有喜愛,又如何在這份工作上每日拼著熱血、日曬雨淋去採訪也不退場?我們也深明每次採訪,或多或少給予運動員壓力,但既然是工作在身,每位記者只要有採訪機會,也必爭分奪秒追訪。大型運動會前,或每場比賽之間,體記們知道不少潛規則,即每位運動員未完成比賽,我們也不欲打擾。雖然每位運動員賽後也受賽會規定,必須要經過傳媒採訪區後才可離場,運動員如未完成比賽,體記們舉起咪高鋒、一直發問,即使未獲回應,也會尊重受訪者的意願。但在這情況下,我們應如何寫一篇現場直擊的文章呢?觀眾看了比賽片段,自然也想了解運動員感受。

體記採訪從不強人所難

以往香港單車隊在李慧詩年代時,沈金康教練每場比賽後都會自行走到採訪區,向傳媒解釋李慧詩的訪問需要完成所有比賽後才進行,他自己亦會主動解答記者問題,一方面讓我們「交差」、最少有完整一點的直擊報導,一方面令觀眾更明白單車隊情況,也是一種「宣傳」手法。體記一直知道規則,絕對不會為難任何運動員或教練,拍攝比賽後會一直在場邊靜靜等待受訪者。

月前到北京跟內地行家交流,他們提及因為現今科技發達,很多內地運動員都希望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作第一身發布感受,故不欲與傳媒交談或訪問,他們提及採訪時難處重重。現時在香港的情況也很近似,不少體壇前輩都形容體記是最善良的記者,因從不為八卦新聞而問,大部分都希望以推廣運動為主,雖然採訪或許為運動員帶來壓力,但體記及運動員都是一份「工作」,彼此關係非常微妙,既是朋友,採訪時卻得抽身保持中立,場外也會尊重受訪者,從不強人所難。

其實每份工作都有壓力,但需要各自在壓力之間取得平衡。贏了一起普天同興接受採訪,即使輸也不拒人於千里,相信這也是運動員熟悉的道理。今屆奧運大家看到很多採訪故事及直播畫面,都是每位體記在現場守候多時的成果,只希望帶出一點運動員正能量及熱血故事,希望觀眾可了解這份壓力,並非只是負面的情緒,壓力是我們工作本身的一部分,正如我們學習傳理科時,也早明白互相尊重才能寫出好的報導。

希望今屆奧運大家了解運動員故事的同時,也了解體育記者的工作。謝謝各位一個多月來的支持,希望如東京奧運一樣,熱情一直延續至4年後的洛杉磯奧運。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