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70):以科技及輔助工具支援特殊學習需求學生進行體適能訓練



【體路專欄】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可能會遭遇排擠,其他學生可能抗拒與SEN學生互動。例如在小一的體育課或球類運動中,即使是簡單的抛接球動作,SEN學生也未必能夠理解或做到。此外,在小一時期,很多活動都具有競爭性,學生不願在活動中落敗。因此,同學在活動中不願意與能力較弱的SEN學生合作,直接對SEN學生的自信心造成影響,漸漸失去對體育的熱誠及期望。

中華基督教會基順學校是一所輕度智力障礙學校,共有285名學生,分布在小一至中六各個年級。本校有約八成的學生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大部分學生不太喜歡運動,而且他們的協調能力和平衡力相較同齡弱,因此推廣體適能課成為體育課以外的運動發展方針。體育課與體適能課的區別在於,前者以運動技巧為主,後者則以體能訓練為主,旨在提升學生的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正因為體適能訓練能夠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穩定學生的情緒,加強學生的集中能力,為善用餘暇及將來工作做好準備。

智能健身室的設備對學生具有新鮮感,能激發他們對運動的興趣和熱情,從而培養學生養成運動習慣。通過簡單的健身設備訓練,可以提高他們的協調與動作配合能力,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動作技巧。自2019年起,學校把體育科「升格」為重點發展學科,不斷改進校本課程,同時將體適能課加入日常課堂。三年前,學校獲得「伊利沙伯女皇弱智人士基金」的資助,將一部分地下禮堂改建成健身室。健身室分為有氧運動區、重量運動區、地板訓練區和綜合訓練區,規模和設備都相當齊全,尤其在特殊學校中更是罕見。

中華基督教會基順學校校長姚靜儀(左)

學校以結構化的教學環境作基礎,劃分健身室為不同的活動區域,增強自閉症兒童的專注力及掌握其學習環境,減低其過份焦慮而產生行為問題的機會,同時培養其學習動機。首先,體適能室內設有實物、電子圖像及聲效的時間表在活動轉換區內,自閉症兒童能夠預知當天的活動程序。其次,利用平板電腦設定建立自閉症兒童順序工作的習慣,使學生在有固定規律的模式下學習,從而增強其專注力,培養其學習動機。結構化教學模式利用視覺作為媒介,有助兒童理解訊息。自閉症學生能明白周遭發生的事情,他們會按照所看去做,對環境產生安全感,學習效率因而提高。

學校設立之動感體適能訓練室,透過優化各種體適能設施,旨在鼓勵學生建立定期運動的習慣,例如利用虛擬實境單車進行有氧訓練,以增強學生的心肺功能(蔡育佑及徐欽賢,2006)。另一方面,運用重力球進行球感訓練,策動全身各種肌肉群的運動。相對地,應用攀爬架及跳箱進行引體上揚訓練,旨在強化學生的上肢肌力。

隨著智能科技的發展,學校亦引進多項智能輔助設備,如智能健身鏡、智能反應燈、智能跳繩機以及虛擬實境等,以配合結構化的課堂教學及多元校隊訓練,從而提升學生積極參與體適能活動的興趣及樂趣(李佳蓉,2015)。

相比傳統單一教材,多媒體教材具有綜合圖片、動畫及音樂等多元資訊內容的優勢,有助於生動地展示複雜運動技巧。研究亦表示,運用多媒體影片於體育課程教學,能提升學生對運動的態度及理解能力,從而更快掌握相關技能和經驗(蔡育佑及徐欽賢,2006;李佳蓉,2015)。

實施體適能課並運用多媒體教學後,措施提高了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不同能力,例如協調性、平衡力和心肺耐力等身體素質。此外,採用趣味式多媒體資訊,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及體能訓練環境,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更深入接觸體育文化,體驗運動的樂趣與好處,從而培養體適能成為習慣。

參考文章:
李佳蓉(2015)。提升教學成效─影片融入教學之探討與策略。
蔡育佑、徐欽賢(2006)。仁德護專學生體育態度之研究。成大體育,39 (1),57-66。

文:李栢熹
(中華基督教會基順學校訓導主任)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