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路專欄】疫情關係,學界籃球賽事一度停罷兩年有多,與很多球迷一樣,筆者很久沒有機會到現場觀看學界波。適逢母校聖若瑟書院連續兩度殺入港島區D1決賽,便抽空到現場為小師弟打氣。
今年港島區D1決賽由聖若瑟書院迎戰張振興伉儷書院,對同屬喇沙會的兩間學校是一個緣份;而大家也許忘記了,在90年代尾至2000年初,兩隊也是旗鼓相當的對手。
聖若瑟在90年代起一直是香港學界籃壇上的霸者,從94/95年度至08/09年度曾贏走34次學界冠軍,創下連奪6屆全港總冠軍!不過在2001年,張振興憑著籃壇名將譚偉洋帶領下榮膺「三冠王」,當時譚偉洋在學界就像《Slam Dunk》的森重寬一樣恐怖,有譚偉洋在陣幾乎無人能攻入籃底,而聖若瑟書院的王朝也因為這位巨人來臨而一度終結。

所以對我這位90年代老鬼來說,聖若瑟能夠在D1決賽對戰張振興是最夢幻的對碰。今年聖若瑟籃球隊的平均高度可能是史上最高,幾乎人人超過1米8,甚至乎有兩人身高接近/超過1米9,當排出#9 鄧力嘉 、#24 Sajahan Rayn、#22 麥高銘、 #11 張嘉謙及#2 許浩翔 這套陣容後,內線保護籃板的能力有一定保證。
現今籃球的攻守轉換速度真的提高不少,像今場兩校中鋒#9 鄧力嘉及#3 戴承毓(張振興)不會像傳統中鋒只埋伏在籃底下,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拍波、傳波及鏟籃能力。如果在以前,他們理應是球隊的第一號皇牌,每場20分+10籃板是等閒事,而在現代,他們未必是球隊第一得分手,但每場10分+10籃板+5助攻是基本需求。以往部份在學界制霸的內線球員,因身高僅在1米8至1米9左右,根本無力對抗兩米高的外援。所以現時在學界擔任「空間型中鋒」的球員,好處是他們日後轉戰甲一/甲二轉型為小前鋒有一定優勢。

說回比賽本身,聖若瑟憑著緊密防守及較高把握,在 #11 張嘉謙及#2 許浩翔分別射入20分及12分下,有驚無險下以49:36擊退張振興,自2007年後首奪港島區D1冠軍。張振興最亮眼的球員非射入17分的隊長 #2 陳炎基莫屬,他四球三分全屬金球,期望他在精英賽有更好表現,與今場到場觀戰的喇沙三分王曾朗謙一分高下。
今場雖然由聖若瑟帶走勝利,但筆者認為「傳承」才是最重要。看到兩間學校分別由舊生趙蕸雄(前名趙嘉雄,同音)以及馮逸朗擔任教頭,除了向師弟傳承經驗外,更透過現代化的訓練提高師弟的體能及場上應變能力,一點一滴地改變學界籃球的生態。

除了籃球外,今年聖若瑟書院在水球、欖球、拯溺(全場總冠軍)、游泳(C Grade)都贏得冠軍,若然在下星期的足球決賽勝出,對聖若瑟是豐收的一年;筆者也期望這些師弟像我們一樣,在未來10至20年繼續「傳承」任務,推動學界運動;推動運動產業化!
文:邱益忠
(AASFP運動公關|NBA專欄作家|創業顧問|運動經理人)
Instagram:gordon_k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