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淺談(18):究竟我們怎知道運動心理學有沒有效?



Photo credit:theathletefactory.nz

【體路專欄】筆者最近推出新書《運動心理學-建立自信,盡展所長》,於新書分享會期間,有讀者問到:「究竟我們怎知道運動心理學有沒有效?」

運動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跟物理、化學一樣,可透過數據去分析其效用。它主要源自兩個領域:心理學和人體工學,並擁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基礎和可實踐的範圍,所以做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家會透過有系統的分析,再交由應用運動心理學家因應實際情況把研究結果應用到個別運動員、球隊上。

大家可能常常聽到運動員提升自信心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可以多想像自己勝利的畫面(我們會稱之為意象訓練之一)。但究竟我們是否只需每天對著鏡子催眠自己可以勝利就行?怎樣才算是有系統的想像?英國最新與意象訓練有關的研究,就是透過意象的介入,培養足球員視覺探究活動(Visual exploratory activity,簡稱 VEA)來提升他們於球場上的專注力和決策能力,從而提升球員自信心。

訓練研究為期六星期, 球員必需於介入前填寫意象能力調查問卷,以便作記錄。每節意象訓練時,球員需要想像三場比賽或場景的最佳判斷和應對方法,同時亦要看預先錄製的比賽片段,並想像置身其中完成動作;介入後,球員需要再次填上意象能力問卷並完成季中的19場比賽。專家發現除了意象能力提升外,球員(尤其是中場球員)於比賽當中的 VEA 超過5秒以上(過往研究發現球員 有5-10 秒的 VEA 可以更有效得到場上資訊再作判斷),可看到意象訓練帶來的成效。

筆者亦曾接觸過一支籃球隊,當時與教練發現大部份成員於情緒管理的能力稍遜,例如失分或落後情況時未能集中於當刻,或被對手的「垃圾話」(Trash talk)影響,無法冷靜等,認為情緒管理的訓練對球隊來說最有利。筆者於是跟教練商討每周進行心理技能訓練,透過問卷取得球員情緒數據,再展開為期八星期的情緒管理訓練,包括與每位球員建立釋放情緒的時限、然後找出理想集中點等,保持比賽專注力。訓練後段再嘗試進行模擬比賽,把技巧應用到球場上,最後於季後進行個別諮詢和問卷調查,收回同一份問卷分析再作對比,檢查效用。

所以,跟其他範疇的心理學家一樣,運動心理學家就會因應個別例子,把研究結果過程逐一拆解和調整,然後於季初引入技巧或訓練,於季尾收取數據,查看效果。其實心理學裡的研究變量何止傳統上的意象和專注力訓練?其他包括認知發展(記憶力)、社會問題(凝聚力、領導力、教練和運動員的交流等)、個人(自尊心或自我認知等)、情緒(倦怠),都是一些運動心理學可「量化」的例子。

參考文獻:
Pocock, C., Dicks, M., Thelwell, R. C., Chapman, M. & Barker, J. B. (2019). Using an Imagery Intervention to Train Visual Exploratory Activity in Elite Academy Football Player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31(2), 218-234. DOI:10.1080/10413200.2017.1395929

作者:盧綽蘅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副主席
Inner Edge (www.inneredge.com.hk) 運動心理學公司顧問
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會註冊顧問
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
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兼職講師
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專責委員
《運動心理學 — 建立自信,盡展所長》作者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HKSSEP)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HKSSEP) 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 (如香港體育學院等) 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