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記協30周年特輯】第一代體育節目主持陳尚來 體記學習終身受用



【體記協30周年特輯】有人說80年代是香港最美好的時候,百業興旺,是個追夢的年代。當年體育開始普及,剛大學畢業的陳尚來「來哥」加入電視台 成為體育記者、主持,及後成為香港體育記者協會主席,轉眼35年,仍然為本地體壇出心出力。

當時電視台除了找來藝員主持體育節目,為讓節目更專業化,舉辦訓練班招募體育記者,「來哥」就成了第一批訓練學員:「當時面試了百多人,最後只請了5、6 人,訓練期間學主持技巧、配音、學習各項體育項目等,內容非常全面,令我終生受用。」

加入體育記者訓練班

當時《體育世界》是電視台十大節目之 一,而且有非常多大賽採訪機會,入行僅一年,「來哥」即有機會採訪全運會:「當時是我第一次返內地,而全運會後亦開始有較多機會要北上採訪。」

陳尚來 ( 右 ) 任體記有很多與外國運動員接觸的機 會,圖中為英格蘭足球名將奇雲基瑾。
來哥在體育傳媒工作多年,一直留意香港體壇發展。

雖然經常北上工作,但「來哥」笑言自己普通話一般,能聽不懂講:「當時訪問我要先在筆記上寫問題,再遞給受訪者回答。」 「來哥」從來沒有離開過體壇,1994年,他轉投國際電視台Star TV,採訪本地賽事機會少了,但作為香港體育記協會主席,他依然與香港運動員關係密切,不時在出席活動時與他們碰面:「以前去游泳比賽場館待一整天,會跟教練、運動員講東講西,轉投國際電視台後確實接觸少了,但例如1998年曼谷亞運,我也會特別在節目上多剪輯香港選手畫面,始終與香港運動員關係最好。」

「來哥」運動員關係密切,他憶述與好友洪松蔭的當年:「清晨 6 時我駕車去陪他練習, 我一邊揸車,他就在旁踩車,一邊練習一邊解釋上斜落斜的竅門,什麼時候要『密腳』。」 體育記者能與受訪對象成為交心好友,靠的並不是一支筆一把口,而是真誠的心。「來哥」 指:「我入行時適逢賽車開始流行,經常採訪賽車活動,即使到現在我也不時出席賽車界活動,他們把我當成一份子而非一名記者。」

來哥 ( 右 ) 與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何守信一起同意大利採訪 1990 年世界盃賽事。

當初加入香港體育記者協會,會員以文字記者為主,電子媒體即電視台及電台各佔兩間,電子媒體影響力很少。「當時霍生 ( 香港體育記者協會前會長霍震霆先生 ) 指電子媒體將是新趨勢,認為應投入更多。」當時直播本地足球賽的是電台,哨聲一響,行家們自動讓電台先做直播訪問,電視台及報紙再排隊訪問球員,彼此間默契十足。

體育傳媒新發展空間

曾先後任職本地及國際電視台,「來哥」 見盡中外媒體報導手法:「香港行家之間很守規矩,反而外國傳媒有時爭先恐後。我認為記者必須與受訪對象建立關係,受訪者信任你是朋友,才會透露圈內消息,但如果受訪者不想外傳就要遵守諾言,如果大家建立互信關係,對方自然會分享更多消息。反而外國記者有時以新聞行先,為嘩眾取寵而出賣受訪者。」

經歷過報紙、電台及電視台百花盛放的年代,對於未來媒體趨勢,「來哥」相信體 育傳媒依然有發展空間:「新媒體出現,未來趨勢都是以直播為首,始終直播的影響力永遠是最大的。」

陳尚來採訪過不少大型賽事,圖為訪名中國體操名 將李寧。

文:李玥


香港體育記者協會於1988年成立,今年已踏入三十周年。為慶祝成立三十周年,香港體育記者協會聯同冠名贊助商香港賽馬會,於2018年12月6日特別舉辦了「賽馬會體記協會香港體壇三十傑」選舉,以表揚在1988年至2018年間為香港體壇屢創佳績的運動員。《香港體育記者協會30周年特刊》亦已出版,足本內容請按此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