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體壇】跳出框架 尋求突破



【體路專欄】上星期出席了香港體育學院的研討會,主題是 “澳洲體育學院 (AIS) 的歐洲訓練中心介紹”。收到宣傳時都感到莫名其妙,兩個相距萬里的地方怎麼會放在一起?

主講的AIS訓練中心主管 Warwick 先生大概早已料到我們的疑惑,所以在研討會開首就解釋了整個概念。原來,澳洲體育當局想進一步提升部份項目的國際成績,有感國家本身雖已有一定資源和實力,但礙於地理上位處大洋洲,自成一角,鄰近地區並沒有相應實力的對手和訓練設施,過往只能靠內部對練,閉門造車,長遠難以進步。於是,他們便想到在意大利米蘭興建一個自家的訓練基地,隨時隨地派出運動員往當地長駐,這樣便能跟鄰近歐洲國家的其他強隊對壘練習和比賽,並借用他們已有的先進訓練設施,水平自然更上一層樓。

當日研討會座無虛席,同場的都是本地精英運動項目的資深教練、前線訓練科研人員和職業運動員,不少人聽到澳洲當局如此天馬行空的計劃都膛目結舌。這中心運作已超過三年,背後當然涉及龐大商業因素,但也確實訓練出超過十位2016年巴西奧運奬牌運動員,使用量亦正與日俱增。

或許小弟孤陋寡聞,但此舉的確妙想天開。為了爭成績,竟夠膽千里迢迢跑到人家國土插旗大興土木。可能就是這份力求上進的決心,令到澳洲多年來都位處世界體育強國之列。我想我們本地不少的運動總會機構都需要這種國際視野和膽識,不要只安於現狀,坐井觀天,時常把一句”我地咁多年來都係咁做” 掛在嘴邊。尤其部分普及但不屬於精英運動的項目(如足球和籃球),代表隊現缺乏體院專業科研訓練的配合,而聯賽每季的競爭亦只限兩三支較大型的球會,短期內實在較難有重大突破。即使做到香港第一, 跟外邊國際水平可能還是相距很遠。這方面的改變是需要由管理層帶起的,畢竟投資花費不菲。

但雞與蛋的問題又來了: 錢從何來?究竟應是先放資源,還是先拿金牌再談?

撰文: Eric Poon (運動科學博士生,認可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運動生理學家 ACSM-EPC)

原文請按此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